同样是港股指数,同样是科技类指数,恒生互联和恒生科技一度让我分不清楚,不知道各位看官是否有同样的困惑,其实,仅仅是看看的发,搞不清楚还好,”万亿“买错了,那就是个悲伤的故事!趁着国庆长假,简单写一篇二者的对比。
这是我们指数对比的第6篇,前面还对比过中证100和上证50、中证医药和中证医疗、中证军工和中证国防、中证2000与国证2000、科创50和科创100,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回看。
1.指数基本面
首先看看两只指数的基本资料,本期新增了跟踪指数的基金情况。
两个指数都是恒生指数公司发布的,成分股也都是30只。说到30,这是个很“特别”的数字,在全球主要股指中,成分股为30的还有:印度SENSEX30、越南VN30、瑞典OMX30、开罗CASE30等。指数成分股少的好处是选出来的都是“尖子生”,牛市中指数的表现往往更猛。
恒生互联和恒生科技的发布时间都不超过10年,但发布更晚的恒生科技跟踪的产品数量数却远多于恒生互联。跟踪恒生科技的指数基金香港和内地都有,总规模高达1185亿元,但跟踪恒生互联的指数基金全部是内地产品,总规模仅296亿元。
两只指数虽然成分股数量相同,但是前十大成分股的集中度却相差近20个百分点,恒生科技指数的集中度高达90%,剩下的20只成分股就是来“凑数”的。
从成分股上市年份看,2020年以后上市的公司占比都超过50%,2020年以后的上市公司多为美股公司回港二次上市,这个大背景两者是相似的。
最大反差出现在成分股的市值中位数上,恒生科技是1089亿,恒生互联是165亿,说明恒生科技是以大为美的指数,而恒生互联是大小兼有。
两个指数共有13只成分股重叠,基本上都是恒生互联的权重股。又有一种恒生科技指数中“包含”了一个恒生互联网指数的既视感。
从估值看,恒生科技指数当前26.22倍的PE,处于自身历史上4.27%的估值分位,而后者是23.5倍和1.49%分位,两者都处于历史上的极低估值。
指数表现看,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近一年涨幅中位数是17.79%,远好于后者的-11.89%,这会直接影响到指数本身的表现,确实,前者今年跌幅5%,远好于后者今年15.5%的跌幅。
两个指数的前十大重仓股有7只重叠,占了全部13只重叠股票的一大半,说明两个指数的差异主要是排在后面的股票造成的。前面我们知道了两大指数成分股近一年的涨幅中位数,再看前十大重仓股的近一年涨幅,可以猜到,恒生互联网第11到30位的成分股近一年表现要比恒生科技“惨”得多!
两个指数一个是“科技”、一个是“互联网”,很明显前者内涵更广,后者相对狭窄。直觉上,前者包含硬科技和软科技,而后者更偏科技。从两个指数的行业分布能看出来,恒生科技包含9个申万一级行业,恒生互联仅包含4个。前者把港股仅有的几个”硬科技“公司加进去了,比如新能源车新势力的”蔚小理“,后者清一色都是偏软件的公司。
上图是2020年7月恒生科技指数发布以来,两大指数的表现。话说恒生科技指数发布那是”正当时“!发布后半年指数大涨60%,港股的富贵来得真的快!但是好景不长,2021年春节之后,在美联储加息和A股白马股行情谢幕等因素影响下,港股与A股同频共振,开启了延续至今超过两年半的漫漫熊途,截止20230929,两个指数分别录得42.13%和46.86%的跌幅,明显超过恒生指数32%的跌幅。
两大指数的最大回撤更是达到-75%,抄底的人都换了好几拨。
两大指数的相关性高达0.99,基本上是一模一样的,最大的差异是在今年6月以后,恒生科技表现明显好于恒生互联。
按照惯例,我们拿放大镜看看2021年高点以来这段时间,指数的”众生相“。两个指数的走势还是基本同步的,相关性0.99。最终跌幅差距在5个百分点以内。
1.恒生科技是个更偏大盘股的指数,包含的行业多是软科技,但也包含了一些硬科技,如新能源车。恒生互联是个大小盘兼有的指数,包含的主要是软件类的科技公司。这是两个指数最主要的两个差异。
2.两个指数之所以表现如此相似,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科技股本身的估值偏贵,2021年以后港股科技类公司软硬”通杀“。两个指数目前的估值都已经回到了20多倍的水平,这对科技类公司来说,并不算高,但未来会不会被赋予更低估值,取决于美元利率水平和国内的经济复苏情况。
3.从发展眼光看,如果未来继续杀估值,两者的表现仍然会相似;如果未来不杀估值,而是杀业绩,那么两者的表现差异取决于各自成分股的业绩表现差异,从目前的情况看,市场可能认为硬科技的公司业绩会更可靠;如果未来是估值修复,那么两者的走势还是会比较相似,毕竟科技股给20多倍PE是明显低于全球同类公司的,当然,干扰因素是港股的流动性。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及指数和产品仅为分析使用,不代表推荐。
#恒生科技指数# #恒生互联# #指数对比#
$恒生互联网ETF$ $恒生科技指数ETF(SH513180)$ $恒生ETF(SZ159920)$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