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北方广告网 > 滚动

至2035年,广州将建立“绿、灰、蓝、管”立体高标准排水防涝体系

来源:广州日报大洋网 阅读量:7756 时间:2024-03-10 23:53   
导读城市排水防涝安全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近日,《广州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2022~2035年)》(下称《雨水规划》)正式印发。《雨水规划》是支撑《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专项规划之一,其中提出,至203...

城市排水防涝安全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近日,《广州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2022~2035年)》(下称《雨水规划》)正式印发。《雨水规划》是支撑《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专项规划之一,其中提出,至2035年,建立“绿、灰、蓝、管”立体高标准排水防涝体系,基本达到3-5年一遇排水能力的目标,力争达到发达国家先进城市的雨水管理水平。

“绿、蓝、灰、管” 构建高标准排水防涝体系

《雨水规划》提出,根据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要求,因地制宜构建蓝绿灰一体化城市内涝防治体系。其中北部从化、花都、增城和白云区在提升上游水库、下游河道蓄洪排涝能力基础上,完善雨水管渠和行泄通道建设,提升排水能力,实现陆域的雨水径流快速进入下游河道;中部越秀、天河、白云南部、黄埔等中心城区采取在河道卡口部位疏通拓宽,减小河道水位对雨水管渠的顶托,重点完善雨水主干管网、合流渠箱清污分流,结合城市更新增加行泄通道,提高排水防涝能力。西部荔湾、南部海珠、番禺和南沙区等感潮河网区域,充分利用现有连片坑塘及河道涌容,进行雨洪调蓄,完善低洼区域雨水主干管道和雨水泵站。

在105个排涝片基础上,广州市市域规划1016个雨水排水分区,其中976个自排分区,24个强排分区,16个蓄排分区。通过“绿、蓝、灰、管”雨水系统综合规划,构建布局合理、安全可靠、智慧高效的高标准排水防涝体系,基本达到3-5年一遇排水能力。

“绿、蓝、灰、管”雨水系统综合规划分别指:

“绿色”——源头海绵径流管控 结合城市地块的更新改造,因地制宜规划源头径流削减管控要求。

“灰色”——排水防涝设施 在源头海绵设施基础上,规划新建雨水主干管3139.94公里;规划新/扩行泄通道247条,总长346.38公里(其中扩建35条,总长80.12公里;新建212条,总长266.26公里);新建调蓄池9座,总容积30.27万立方米;新建雨水泵站10座,总规模79立方米/秒。

“蓝色”——防洪排涝设施 河道、泵站、水闸等蓝色设施会影响下游河道水面线,雨水系统通过水位与其衔接。

“管控”——综合管控措施 规划管控河涌水位和地块竖向标高;规划排水防涝综合管控系统,“联排联调”,提升信息化管控水平;规划新建55处应急基地,提升雨水系统应急管理水平。

雨水分区 加强雨水径流污染控制

雨水分区是规划的基础。根据市域主要河流和骨干河涌汇水范围,全市已划分9大流域和105个排涝片区,作为防洪排涝系统规划建设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本次规划共将市域划分为1016个雨水分区,其中976个自排分区,24个强排分区,16个蓄排分区,所划定的分区边界线将纳入市级规划管理平台,在后期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守。根据规划用地数据,计算规划各雨水分区的综合径流系数,区域开发建设需充分落实所对应的径流控制要求。

本规划遵循“源头消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原则,因地制宜的选用“渗、滞、蓄、净、用、排”的措施,形成全过程低影响开发雨水管理模式逐级削减面源污染。源头消减,是降低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即在地块内通过海绵设施,减少雨水径流量,同时对雨水进行初步净化。过程控制,初期雨水流经过程中进行截流和处理,其重点在于海绵调蓄和滞留设施,雨水在滞留或蓄存过程中完成污染物的再次削减;末端处理,雨水流入受纳水体前,通过沿岸植被缓冲带或人工湿地,均能有效消纳面源污染,净化进入水体的雨水。径流污染全过程管控,可以有效削减面源污染进入,对河涌水质长效保持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智慧排水 构建排水设施感知网

智慧排水方面,《雨水规划》提出,依托“单元划分、数据融合、物联建设、业务应用、基础配套”五大建设任务,实现排水业务全流程、设施全覆盖、资源全方位管理和管控体系的目标,打造全市统一的一体化、规范化、精细化、智慧化的“智慧排水”管理体系。到2035年,广州市排水业务管理和信息化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全面提升治水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实现对治水管理的智慧运用,逐渐成为排水体系发展乃至城市稳定发展的保障。

在排水管渠关键节点、河道关键位置、地势低洼点等设置物联网感知设备,构建广泛覆盖、动态精准的排水设施感知网,加强排水管网运行状态监控,为排水业务管理提供实时、精准的数据支撑。考虑到广州暴雨多发、城市极端降雨增多、城市积水频发,拟定对于广州市内涝积水点台账记录的积水点全覆盖,并依据实际情况,管理部门可适当加密布设固定监测点和临时积水水深监测点。

在智慧水务基本框架下,构建开放统一的模型服务云平台,提升防洪排涝模拟预报效率,实现洪涝灾害动态风险评估,统一标准接口,提升数据交互管理能力,加强模型模拟计算能力,支撑防洪排涝上层业务应用,加强模型算法管理功能,建立模型服务统一管理机制。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