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顾婷婷 实习记者徐翌轩 杭州报道
“80%的农学专业毕业生都会逃离这个行业,因为他们看不到农村的发展和商机,对于现在农村的发展情况其实一无所知。”
嘉兴桐乡的“农创客”陆开华如是说。
但近年来,在“千万工程”引领下,乡村越来越成为各类人才大显身手的广阔天地。
如何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农村,同时愿意回到农村,扎根农村,投身乡村振兴的事业?
近日,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浙江省教育厅主办农创客进高校活动在浙江大学举行。会上,农业农村系统与教育系统共同组建了农创客后备军培育联盟,并推出了首批大学生农创实训基地。
由16家高校与农创客企业共建,通过建立高校与农创客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推动资源统筹共享,人才交流与培养,也让更多年轻人更了解农村并投身于农村事业。
当前,年轻劳动力不足,农村空心化问题亟待破解。
据最新数据,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总数为2.64亿,其中农村老年人口的数量已经超过1.21亿,占全国老年人口的45.8%。
那为何年轻人不愿意回到农村?
陆开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阻碍年轻人进乡村最大的阻碍是没有同龄伙伴。
进入农村就意味着孤独,扎根农村创业更是与世隔绝了,需要远离城市的繁华,没有咖啡奶茶、外卖和丰富的娱乐活动。
“这些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难以接受,他们认为这样就与社会脱节了。”陆开华说道。
谈及是否愿意扎根乡村发挥专业优势时,浙大农学本科毕业生小姜表示不愿意进农村,理由是获得的社会认可度和报酬都不尽如人意。“我在杭州找个工作基本上月薪能稳定在让我相对满意的数值,但是去乡村不仅条件更苦,而且薪水也一般。”小姜说道。
在面对所处环境和所获得的待遇都不如城市的情况下,即使是农学专业的毕业生,也选择逃离本专业。
优秀农创客的经历可改变部分年轻人对农村农业的刻板印象。
浙江大学毕业生、农创客沈杰在活动现场表示,乡村是我们这代年轻人实现梦想的重要舞台,乡村也可以是各类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产业创新融合的孵化培育。
现场,沈杰分享了自身的经历,他用做了数十年的互联网技术和标准,创建“仓养一体”的数智渔业运营服务体系,推动互联网在农业领域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目前已服务20万亩以上的鱼塘。
“我现在能回答竺可桢老校长的问题:毕业之后,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是要成为用物联网改变传统农业的探路者。” 沈杰说道。
商模式,如今李晓军的艺福堂茶业已经发展为年销售额超4亿元的茶业品牌。做互联网“茶马古道”的探路者,李晓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抓住机遇和深耕产业的重要性。”
“千万工程”20年,乡村建设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现如今,乡村也亟需大量的运营人才。金华义乌市李祖村农村职业经理人金靖建议年轻人最好还是回到自己的家乡,这样可以触动其更好地扎根。
金靖也介绍,如今的农村也确实有了很多新气象。
金靖表示他们在李祖村用互联网进行直播带货,通过售卖竹编工艺品带动了33位本村的妇女就业,年营业额达450万元,同时吸引直播达人入住李祖村,直播西班牙火腿的制作过程。
“如今我们村里面已经落定了62个新兴业态,有人开咖啡店,有人选择开非遗研学空间,也有文创城市,乡村学堂、休闲农场等,集聚了220多位从业人员,其中一半以上的都是大学毕业生。”金靖说道,同时她也欢迎更多的年轻人可以走进李祖村,到实训基地进行学习和实操。
2015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农创客”概念并开展“农创客”培育工作。
自2021年浙江省启动实施“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以来,全省已累计培育农创客超6.8万名,其中“90后”“00后”超55%。
同时增加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提供与农业相关的现代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年轻人能够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找到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杭州也于2023年出台乡村振兴支持政策二十三条,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年轻人在农村创业和就业。同时,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和低息贷款,降低年轻人扎根农村的经济门槛。
如今的农村,其实大有可为。
对于企业和高校来说,农创客后备军培育联盟是双赢。企业和高校结对,使得跨界融合人才的力度加大,让更多不同思维的人碰撞,让更多人了解农村,积极扎根农村。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