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是蔬菜大省,年产量领跑全国,堪称中国的“菜篮子”;崇明蔬菜产量虽不及,但颇具特色,小菠菜、红皮土豆、香酥芋等有口皆碑。当山东农人遇上崇明蔬菜,是否会产生“1+1>2”的效果?
在港沿镇鲁东村,山东农人吴清伟扎下根耕耘多年,种的一手崇明好菜,并带领周边百姓共同卖菜致富,走出一条“南北结合”的崇明特色种源蔬菜发展之路。
从运蔬菜开始
吴清伟是山东临沂人,出生于1979年。少年时,他便跟随家人来到上海闯荡。起初在市区菜场卖菜,后来攒钱买了车,做起蔬菜采购运输生意。在一次运花菜的途中,吴清伟发现各地销售存在差价,转运每斤能赚将近5毛钱,是个不错的商机。
“听我的,你车不装别的,全换成花菜,肯定能赚钱!”拉上在长兴岛搞运输的弟弟,兄弟俩投身花菜产业。那时,崇明中兴镇、港沿镇地区的花菜颇为紧俏,销往全国各地。合作社3辆大卡车,每天可运输近20万斤,生意蒸蒸日上。
但好景不长,随着时代变迁,花菜销售逐渐没落。合作社一度出现了大规模滞销情况,吴清伟急得睡不着觉。穷则思变,眼瞅着多年辛苦付诸东流,(上接1版)吴清伟及时转变思路,决定种植销售其它蔬菜。
种什么呢?吴清伟走南闯北,各地蔬菜见得多了,但崇明菜确有独到之处,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比如我们山东老家的菠菜,个头是比崇明大、产量也高,但吃多了有一股涩味;而崇明菠菜,虽然不大,但口感细腻,吃完还有回甘,市场反应也不错。”既然在崇明,就把崇明特色蔬菜做好,吴清伟定下主意。
扎下根来种好菜
2010年,刚过30岁的吴清伟,在港沿镇鲁东村承包下一块地,成立上海清伟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扎下根”专心种菜。
从“运菜”到“种菜”,这个转变不容易。一开始,吴清伟的“学费”没少交。周边村民看到吴清伟开始种崇明菜,既好奇又担忧。吴清伟记得,有个大爷特别关心合作社的种植情况。“哎呦你看看,小吴又要白干一年了。”比如红皮小土豆,一般在3月播种,6月收获。“小吴你注意,播种要等霜冻后,采收要抢在梅雨前。”经过当地老农的传授,吴清伟逐渐也能把小菠菜、香酥芋等种得有模有样。
随着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也提上日程。前段时间正是菠菜的播种时节,合作社新采购的大疆无人机帮了大忙。相较于传统人工播种,无人机作业具有播撒均匀、效率更高的特点。“当时买这台无人机,自己花了4万,区里补贴了3万多,性价比很高。”吴清伟说。
早年的蔬菜采购运输经历,让吴清伟对蔬菜销售熟门熟路。连锁餐饮店、学校、训练基地……合作社与多个机构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蔬菜每日新鲜直达,销量颇丰。
为方便蔬菜储存和配送,合作社专门建了冷库。“这个仓库,既是为合作社建的,也是为村里搞的。大家在这里卖自种的新鲜蔬菜,提高了收入,是一个‘双赢’的好项目。”吴清伟表示,“周边的崇明老百姓帮了我很多,有机会大家要一起发展。”
带领周边百姓一起致富
经多年深耕,清伟合作社现有蔬菜种植面积450亩,其中崇明小菠菜就有100亩,集蔬菜种植、生产、加工、销售、配送与售后服务于一体。合作社严控品种选择、绿色防控、贮藏保鲜和冷链配送等环节,为客户提供“新鲜、绿色、健康”的蔬菜。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港沿镇鲁东村结合“四百”大走访,主动对接清伟合作社,针对小菠菜,构建村集体、农户与合作社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形成“家门口产业”项目,以此带动农户致富增收,让农户在家门口吃上“产业饭”。
家住鲁东村的秦婉珍是种植小菠菜的行家里手,自家的菠菜地成了“致富田”。“行情好的时候,2亩地一年到头能赚1万多块,蛮不错的。”秦婉珍笑着说。在蔬菜收获时节,合作社门口常能见到村民们排起长龙,手中提着一大袋自己种植的新鲜菠菜,等待合作社工作人员过秤,由合作社收购加工后运送到市区批发市场销售,实现产业增值、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在合作社老板娘赵芝娟的账本上,记录着蔬菜销售的详细数据。吴清伟介绍:“合作社常年雇用村民40多人,在蔬菜收获节点,一天最多收购将近5000多斤小菠菜,高峰时每天大约有200多位村民来卖菜,平均每人每月可以增收两三千元。”与老百姓一起种崇明好菜,大家伙的日子红红火火。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