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北方广告网 > 滚动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我眼中的非遗“守艺人”

来源:新华网 阅读量:8692 时间:2024-06-09 02:43   
导读在我的记忆中,一直定格着这样一个画面:冬日的暖阳照着简朴干净的农家小院,年过古稀的老人和儿子坐在一起,一句接着一句地传授着当年父亲教给自己的民歌。 这是我在2010年11月11日拍的一张照片。老人叫温桂元,家住广西马山县古零镇安善村下安屯...

在我的记忆中,一直定格着这样一个画面:冬日的暖阳照着简朴干净的农家小院,年过古稀的老人和儿子坐在一起,一句接着一句地传授着当年父亲教给自己的民歌。

这是我在2010年11月11日拍的一张照片。老人叫温桂元,家住广西马山县古零镇安善村下安屯,他传唱的是壮族三声部民歌。那古朴粗犷的旋律,在我耳边久久回荡。

2010年11月11日,温桂元和儿子温建业在自家院子里研究壮族三声部民歌。

壮族三声部是一种主要流行于广西上林、马山、忻城等三县交界处的民歌,当地的壮族群众也称之为“三顿欢”“三跳欢”“三步欢”等。

2008年6月,温桂元成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6月,他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我先后三次登门拜访过这位老人。

在马山县古零镇安善村下安屯,温桂元和儿子温建业在家中研究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创作(2016年10月27日摄)。

“小时候,我们这里每逢红白事都要唱三声部民歌,有时候要对唱几天几夜。我爸常被邀请对唱,很少败下阵来。”温桂元说。耳濡目染下,他逐渐喜欢上了父亲这个“看家本领”,“越唱越有感情”。

小学毕业后,因家庭困难,温桂元只能回家放牧。这段岁月,却是他能随时随地纵情歌唱的时光。

“我爸爸去世的时候,没有留给我什么财富,只把歌留给我。我慢慢摸索,自编自唱,最后形成了自己的东西。”温桂元老人说。

2010年11月11日,我拜访温桂元老人时,他和自己儿子温建业在安善小学教唱三声部民歌。校园里那棵大榕树下,父子二人和学生围坐在一起,一遍又一遍地唱着三声部民歌。

2010年11月11日,在南宁马山县古零镇安善小学,温桂元和儿子温建业利用课余时间教小学生唱壮族三声部民歌。

2016年10月27日,我再次拜访这位老人时,他带着温建业到安善村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保护基地,向村里的歌唱爱好者传授三声部民歌。

“我年纪大了,听力下降了,腿脚也不太方便,慢慢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温桂元老人告诉我。儿子温建业能接力把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老人甚感欣慰。

当时,刚从安善小学退休的温建业,已是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2年,和父亲学习了十余年后,他将三声部民歌引进课堂。退休后,他接过父亲的接力棒,主持安善村壮族三声部民歌业余培训班,致力把三声部民歌传授给更多的人。

在马山县古零镇安善村下安屯,温桂元和儿子温建业在家探讨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创作(2016年10月27日摄)。

在马山县古零镇安善村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保护基地,温桂元和温建业在教当地村民唱壮族三声部民歌。

2018年7月26日,我到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采访时,谭素娟正在家中和女儿覃敏一起编织花竹帽。毛南族花竹帽是一种外形类似斗笠、花纹美观的传统手工艺品,是毛南族文化符号之一,编织工艺复杂。由于毛南族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这些复杂的工艺多是靠老匠人口头传授与示范。

坚守这门技艺30年的谭素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小心灵手巧的覃敏也想学这门技艺,大学毕业后回到母亲身边,很快成为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2018年7月26日,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谭素娟在家中和女儿覃敏摆放花竹帽作品。

2018年7月26日,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谭素娟在家中给女儿覃敏戴上花竹帽。

黄可人大学毕业后“女承父业”,回到父亲身边传承桂林圆竹剖丝团扇制作技艺。她父亲黄硕夫是这项技艺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她现在是这项技艺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小时候看爸爸做的时候,心里无意间记下一些东西,也没有刻意去学,到了高中才系统学习。”这位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生,因为非遗结“扇缘”,现在一心做“扇事”。

在广西桂林市灵川县定江镇,圆竹剖丝团扇制作技艺传承人黄硕夫在题写扇面。

在广西桂林市灵川县定江镇,圆竹剖丝团扇制作技艺传承人黄可人在编扇骨。

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六巷村下古陈屯,有一对非遗传承“兄弟档”。哥哥盘振松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瑶族长鼓舞代表性传承人,弟弟盘志明是自治区级金秀瑶族黄泥鼓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泥鼓舞是金秀瑶族自治县坳瑶同胞祭祀盘王的一种舞蹈,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8月1日,我到下古陈屯采访时,兄弟俩正坐在家门口,对着一面黄泥鼓,你一言我一语交谈着。

2018年8月1日,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六巷村下古陈屯,村民盘振松和盘志明在探讨黄泥鼓制作。

遗憾的是,温桂元、盘振松两位老人如今已经离世。今年广西的“三月三”活动期间,我在南宁市三街两巷无意间遇到温建业,他正在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爱好者一起,载歌载舞,悠远动听的壮族三声部民歌再次在我耳畔唱起。

2024年4月13日,演员在广西南宁市三街两巷表演节目欢庆“三月三”传统佳节。

2005年以来,我先后深入广西28个县区,用超过12万张照片,陆续记录了大批从县级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这些传承人,有的已年过八旬,有的正青春飞扬……为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他们默默坚守,代代相承。

编辑:吕帅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